夯实全社会防灾减灾基础,安全物联网能做什么?

日前,总理对防灾减灾救灾、防震减灾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夯实全社会防灾减灾基础,最大程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的灾情严重,2020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8亿人次受灾,591人因灾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701.5亿元。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今年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对防灾减灾救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指示。

2021年3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推进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增强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能力。

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加强智慧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各部门防洪排涝管理相关信息,在排水设施关键节点、易涝积水点布设必要的智能化感知终端设备,满足日常管理、运行调度、灾情预判、预警预报、防汛调度、应急抢险等功能需要;有条件的城市,要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深度融合,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充分衔接。

2021年6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提出要科学高效开展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为有效防治自然灾害、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夯实全社会防灾减灾基础,提升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能力至关重要,那么要如何才能提升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能力?一个答案浮现在大众眼前——安全物联网。

安全物联网采用“感、传、知、用”等物联网技术手段,综合利用无线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专网等通信网络,形成多重分级预警。自2013年,杭州鲁尔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胡辉博士在国内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安全物联网已经成功运用到自然资源、交通、住建、水利、能源、文旅古建等各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突破,特别是5G技术的商业推广实现,安全物联网在自然资源、交通、住建、水利、能源、文旅古建等领域的价值越来越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

安全物联网是通过安全韧性城市评价体系,在深入了解城市的安全状况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找出城市运行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及时发现和掌握创建安全韧性城市工作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识别城市系统的脆弱性,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在自然资源、交通、住建、水利、能源、文旅古建及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领域,利用传感器、大数据、BIM、GIS及AI等技术,建立泛在安全物联网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在目标监测区域部署多源高精度传感器,并利用无线通信方式形成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协同完成对监测目标结构安全状态的实时感知、采集和传输。同时,借助嵌入式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云计算技术,对监测目标进行智能分析,实现监测预警和超前预测预警,最终达到安全感知、智慧管养和平安中国的目的。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