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新华社报道,从转发量、粉丝量到阅读量,从话题榜、估值榜到评分榜,一条文娱产业“流量造假”的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为行业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流量数据为何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道理并不复杂。就像价格往往起到市场“信号灯”的作用一样,流量数据的高低,很多时候也成为一档节目、一部作品乃至一位明星,是否值得挖潜的参考依据。某种意义上讲,数据确实为决策判断省去不少时间,把数字摆上来,不用多说便一目了然。
然而,文化产业毕竟有其特殊属性,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须体现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精神劳动的产物,文化娱乐活动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观众奉上有深度、有温度、有品质的精神食粮。
所以,流量再好用,终究扮演着“附加值”“加分项”的角色。太过把它当回事,就会给“流量造假”可乘之机。一条条“假数据”导致一次次“错决策”,损害了产业未来,也阻碍着文化发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评价上得做出改变。比如,尽可能地把人文性、思想性等因素考虑进来,用多元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打分。其次,监管上要拿出新招,创造性地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运用其中,让造假行为无处可藏,更无从下手。(毛梓铭)
02-13 分类:国内
01-03 分类:旅游
12-19 分类:国内
12-18 分类:国内
11-25 分类:时尚
10-31 分类:游戏
09-20 分类:科技
07-29 分类:科技
07-22 分类:科技
07-19 分类: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