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95后:他们为什么对北上广不再有执念了?

越来越多的大佬将目光瞄向了90、95后。

近日,在社交产品上屡败屡战的张朝阳,通过一款叫作“狐友”产品的推出,再一次对社交执念进行了充分表达。

不过,与此前不大相同的是,这一次,张朝阳竖起了扩张90、95后社交圈的大旗。这一画面还被网友戏称为“60岁大叔的95后社交梦”。

狐友问世的依据是,90后需要一片可以表达自我的小天地,这里没有来自领导、同事、父母、熟人的“监视”。在这个空间里,没有束缚,想怼人就怼人、想吐槽就吐槽,能尽情展示真我。

现实生活中,这类群体的社交圈是什么样子?90度通过线上线下交流形式对10位90后的内心进行了一次直探。而这次略显不正式的一次次聊天,也让90度更加理解为什么90后(尤其95后)对北上广的执念不再,一些小城反而对他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90、95后的社交画像

在与身边10位90后交流过后,90度描摹出来的这类人群社交画像如下:

1、社交恐惧。线上聊得很嗨,一见面立马就变怂。

一位95年女生给出的社交关键词是“社交有限、社交恐惧”,“就在线上聊聊就好,不想线下聚会,怕麻烦。”另一位94年女生的说法更个性:“能在线上解决的事情绝不会去线下,包括买菜。”

他们的理由是不希望自己的独立空间被线下的无效社交侵占,即便在自己需要倾诉的时候,线上的那个人出来聊聊就好,但不想再进一步接触。

一位90后网友的阐述似乎更具哲理性:相比起一般的亲密关系,应该更倾向于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疏离,人与人之间联系不必过于频繁。因为频繁总免不了消耗大于补充,无论是个人精力,还是大部分人所追求的新鲜感,都是如此。理想中的爱就是我独自一人也能活得很好,但我还是需要你。

2、朋友圈装死,其他小号才是本我状态。

在95后那里,微信朋友圈只是工作工具,而不是社交工具。qq、微博以及其他小号是主要社交工具,日常生活和心情记录都在这些渠道展示。

他们的态度很明确:我就是我,我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生活要变纯粹,而不是每天活在别人的“关注”中。

一位96年女生发给90度的截图小号显示,几乎日更的内容都是自己的心情以及各种琐事的吐槽。

“最近好像开始睡眠障碍,每晚至少醒来两次”;

“三天反思小长假”;

一张容嬷嬷和皇后的对话图,图中文字是“我不能就这样轻易地被打倒”;

“没有起床气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我)”。

这位96年女生说,她现在正处于“第一份工作和未来抉择”的节点,心理压力很大,神经很紧绷,而像她一样年龄段的人大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分享心情,只能在自己的小号上吐个槽、发泄发泄。

3、都有各自兴趣小圈子,“胡吃海喝”的朋友多。

没有主动拓展朋友圈的欲望,结交的新朋友都是在兴趣小组中认识的。

一位90年女生提到,她的新朋友都来自各个兴趣小组,“我特别喜欢玩剧本杀推理游戏,在豆瓣上就找了这样的小组,我们经常在周末一起剧本杀,慢慢地大家也都成了朋友,这个圈子的人不断增加,我的朋友也就越来越多。”

甚至,网上有人调侃,“如果跟90后没有共同兴趣爱好,都融入不了他们的圈子。”

总结起来,90后画像特征跃然纸上:不囿于成规,讨厌被任何事物束缚,为喜欢买单。同时面临“现时状态和理想状态”的压力。

对北上广执念不再

在10位90后中,有一半表示还是想回到原来的城市或去另一个更放松的城市。北京拥挤的人贴人的地铁、快节奏的工作以及工作价值不被认同,等等,都成了他们想离开的理由。

“大家都说90后的标签是说走就走,不考虑后果,但任何一个单一的结果,都不是因一时冲动或一个因素而起,是多方因素集合的爆发。”94年的小A,深思熟虑过后的决定是,向单位提出辞职,回到他的家乡—一个二线小城。

小A在某地产媒体工作了有三年之久。当初他抱着极大的热情进入这一行,想通过“文字”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所以他不停地写写写,也写出了不少自己满意的作品。

然而,这一次再见面,他突然的一句“我准备离开北京了”,还是让身边的人为之一惊。他说,这是他思考了四个月的答案,“这个决定过程很痛苦。”

“我的幸福感指数在一点点降低,我不想在幸福感被侵蚀得一丝不剩的时候再离开。”

他说,他在这里的状态“不对了”,这种不对的状态已持续了至少半年之久。这才促使他认真地去梳理、思考接下来的去向问题,“我很认真地想过,这到底是我的一时冲动,还是说真的想离开这个行业、离开这座城市,为避免冲动,我还在自己各种好或不好状态下去思考、推翻、预演各种结局,最终答案都是一样的。”

他还平静地列数了N条具体原因:

1、当初的文字兴趣被现实一点点磨掉了。很多不是你想表达就能表达的。束缚太多。

2、现在从事的工作容易触及天花板,自己又不想混日子。

3、大城市节奏快,什么都急着赶着去做,感受不到生活。

4、我还年轻,还有尝试新事物的机会,还有试错的时间,为什么不去试一把?不去试试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儿。

5、另外一座城市正好有一个工作机会。北上广房都买不起,家乡城市简单自由宜居,也有自己的房子,为什么不选择后者。

……

在此次与90、95后的对话中,90度发现,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其实对自我喜好有着很深的执念,对生活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当这座城市与自我需求不相匹配时,就可能毅然做出离开的决定。

这种特质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百度90后洞察报告》显示,在购买商品的决策影响因素里,90后将质量、价格、外观排在了前三,名牌与广告则放在了最后。

职场的第二步选择

90度观察,90后向往的城市共同点是“能够让他们彻底放飞自我”。但每种生活方式也有细微不同。

第一类:舒适、简单,比如云南。小Z说,他的梦想是在云南开一家小店,在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里,每天迎来送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在北京,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在云南,工作是生活,生活还是生活。”

第二类:吃喝玩乐的城市,比如,成都、武汉、长沙。这几个城市被90后选中,还有一个共同原因,他们都在这些城市上过学,真正深入地感受过当地浓厚的娱乐氛围和不夜城的热闹繁华。体验感好,能满足需求,所以为之向往。

第三类:家乡的小城市。有房、有车、有家人,生活成本低,更有安全感。回去的创业型居多。

而在大数据的描绘中,90后也成为城市间主要流动的群体。

领英发布的《2018年轻职场人城市流动趋势洞察》报告显示,相比70/80后,过去一年90/95后在城市间的流动更为频繁,平均更换城市的时间分别为1.4年、0.84年。他们更愿意为了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方式去其他城市。

对于这群年轻人较强的流动性,领英中国内容营销高级经理陈梅认为,成长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90/95后年轻人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在职业和人生规划方面也表现得有理性和勇敢。

不过,领英对比了不同城市及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净流入人数/净流出人数),数据表明北上广深对刚毕业的95后来说,仍是职场起步的首选。

在有了几年工作经验的90后中,一线城市的吸引力开始下降,相比较深圳和广州还能保住靠前的排名,北京和上海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一些新一线城市迎头赶上,成为了90后的下一个选择。他们职场的第二步普遍开始于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重庆等城市。

告诉更多人,我在看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