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济南这座城市足足“长大”近10倍“长高”了11倍

从4.09平方米到4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在提高;从30米到339米,城市天际线不断被刷新。刚刚过去的70年里,济南这座城市长高了,也长大了。曾经低矮的小房子被高楼大厦所代替,曾经的农田也雨后春笋般“长出”了一排排具有现代气息的摩天大厦。

城市的“生长”,记录着时代变迁,刷新着市民的感知,也寄托着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见证城市生长 感受时代变迁

从4㎡ 70年住房“长大”近10倍

资料显示,解放初期,我市市区住宅面积共有398.5万平方米,多为平房,其中75%为土坯及碎砖乱石结构,10%为硫渣坯或由木棒支撑起来的破烂棚房,居住条件十分恶劣,人均居住面积仅4.09平方米。到1952年,工人新村、二七新村、邮电新村3个居住区的建成解决了部分职工缺房问题,市区住宅面积也随之增至416.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4.11平方米。

资料图

此后的20余年里,住宅建设发展始终较为缓慢。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济南市民用建筑统建试行办法》、《济南市基本建设拆迁房屋暂行办法》审议通过,在济南城建史上揭开了全新的一页:旧城改造和新小区建设大规模开展起来。

从七里山、甸柳、八里洼、燕子山到王官庄、匡山、祝甸,住宅小区的陆续建成不仅实现了人均住宅面积的大幅提升,也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居住舒适性。其中,燕子山小区是不得不提的厚重一笔。作为“七五”期间三个全国试点小区之一,该小区推广应用了20多项适于济南地区的建筑科技新成果,省内33家建筑企业参与施工建设,优良品率达到96.3%,创造了全省第一个优良工程群。其建成也探索了一条改造近郊村庄的路子,对改善居住条件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料图:燕子山小区

如今,步入21世纪,商品房市场迅速发展,济南人的住房选择也越来越多,高档住宅区、复式楼、别墅、公寓、廉租房等多种类型的房子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购房人对于挑选房屋也有了严格的要求,不仅是面积、价格,就连采光、户型等都成了重要选择因素,泉城楼市发展也越来越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的气质。

于百姓而言,“民生”二字彰显着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更散发着浓郁强烈的时代气息。70年来,我们告别了平房低矮破旧、道路坑洼不平、服务设施缺乏的落后历史,实现了从住宅、道路、公园、广场到公共服务设施量的扩容和质的提升。济南人的“家”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的巨大转变,从几代人共居一室的必需品,成为今天享受生活的“奢侈品”,人均住房面积从4.09平方米变为40平方米,经历了数轮洗礼与成长,泉城人住得越来越好了。

从30米到339米70年城市“长高”300米

如果标志性建筑的“海拔”可以算作城市高度的话,那么70年来,济南这座城市足足“长高”了11倍。

1921年,由苗氏兄弟苗星垣与堂兄苗杏村筹资建造的成丰面粉厂曾辉煌一时,4栋巴洛克风格建筑中制粉楼是当年济南第一高楼,站在千佛山上一眼就能看到,原建筑结构主体5层,局部7层,高达30多米。

成丰面粉厂

1955年,泉城路百货大楼的建成开业轰动全城,这幢大楼虽然也是5层高,但却是解放后济南也是山东省兴建的第一个国营大型综合百货商店,曾是老城区最繁华的百货商场,寄托了老济南人的情思。

资料图

到上世纪70年代,共青团路9层高的电报大楼成为济南高楼的代名词和地标性建筑。但很快,便被经七路上21层近百米高的东方大厦所取代,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最时尚的建筑设计,在东方大厦旋转餐厅吃饭看景曾是当时最洋气的事儿。

1999年,济南的高楼纪录被再度改写。是年12月,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超高层建筑——索菲特银座大饭店开业,186米的楼高成为泉城新的仰望高度,它不仅是济南的“第一高度”,也号称“江北第一高楼”。但这个纪录只保持了不到7年,便被身高188米的明珠国际商务港取而代之。

索菲特银座大饭店

2015年10月23日,一个延续至今的城市高度,因为60层(地上)绿地中心的交付使用而被改写,这一天泉城的楼高纪录被刷新为300米,济南高度也正式进入“3”时代。

绿地中心

此后几年里,泉城虽也先后交付使用了不少高楼,但是更高的纪录却始终“无楼问津”。直到今年,汉峪金谷A5-3#楼项目传出消息,339米高的在建“第一高楼”核心筒结构正式封顶,济南的城市高度有了新的期许。

从30米到339米,从5层到60层,不断更迭的“第一高”记录着城市筋骨强健的建设轨迹,也让济南从一个“放大了的县城”凤凰涅槃般地走上了“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之路。

见证城市生长 感受时代变迁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